对于大多数生产制造企业来说,产品由许多零部件构成,往往每个零部件要经过多道工序加工。要组织这样的生产,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生产管理方式进行控制,即推进式生产系统与拉动式生产系统。 1.推进式生产系统 计划部门根据市场需求,按产品构成清单对所需的零部件规格和数量进行计算,得出每种零部件的需要量和各生产阶段的生产前置时间,确定每个零部件的投入产出计划,按计划发出生产和订货的指令。每一生产车间都按计划生产零部件,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剑生产计划部门,并将加工完的零部件送到下一道工序或下游生产车间,而无视下一道工序和下游生产车间当时是否需要。在此方式中物流和信息流基本上是分开的。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前(前工序)向后(后工序)推动,故这种方式被称为推进式方法。实行推进式方法的生产系统即为推进式生产系统。 对于推进式系统,进行生产控制的目的就是要保证按生产计划的要求完成生产。具体表现为: (l)以整体生产计划为系统流程的基础,主生产计划及生产执行计划产生过程中均包括能力需求计划,这样使物料需求计划成为可行的计划。 (2)具有车间现场管理、采购等功能,各部分相关的执行结果,均可立即取得和更新。 采用推进式生产系统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,如设备发生故障、品质不良、物料不足停线等,经常不能做到每道工序都按时完成。而且一般产品通常都是由许多物料组成,而生产计划只能是某产品或某产品的某单元今天(或一段时间内)做多少,很难事前明确所有物料的精确交货期。团此,对大多数企业来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。 2.拉动式生产系统 从市场需求出发,由市场需求信息决定产品组装,再由产品组装拉动零件加工。每道工序、每个车间都按照当时的需要向前一道工序、上游车间提出需求,发出工作指令,上游工序、车间完全按这些指令进行生产。物流和信息流是结合在一起的。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后(后工序)向前(前工序)拉动,故这种方式被称为拉动式方法。“销售一个,制造一个”是拉动式生产的形象说法。在生产线上,就意味着后道工序每消耗一个部件,就向前道工序发出制造指令。精益生产方式下采用的就是拉动式生产系统。生产计划部门制定主生产计划,其他车间及工序根据主生产计划,按下游工序、车间的需求来制定生产计划。 采用拉动式系统可以真正实现按需生产。如果每道工序都按下道工序的要求,在适当的时一间,按需要的品种与数量生产,就不会发生不需要的零部件生产出来的情况。 生产企业的管理过程很复杂。不同行业、企业的规模、自有品牌等在其管理上都有区别。即使生产同一产品,在同一企业由于管理者不同,生产的方式、管理方法和制度也有差异。 生产管理制度的基本架构同生产计划的功能有密切关联,因为生产计划的功能能够大致决定管理制度的架构。所以不同的企业应该结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,选择切合自身的生产计划控制系统。 3.识别企业的生产型态,选择zui优生产系统 检讨生产计划的功能,zui重要的是生产型态的分析。市场竞争的加剧,使企业非常需要构建能够迅速应对销售变化的生产体系。通过以下四种观点,可了解企业的生产型态: (1)产品的种类和生产量;从品种的数量和生产量的大小去观察生产。 (2)接到订单的时期;从接到订单的付期观察生产。 (3)生产的连续性:按生产的方式决定连续性生产或是达到一定数量后再生产。 (4)启用库存品和生产的关系:从接到订单再启用库存去观察生产。 从接订单观察生产是了解企业生产型态的重要内容。我们以此为例来区分企业的生产型态,选择生产系统。 企业只有接到订单,产品的生产才算有效。接到订单以后,生产就会按某种型态展开。 从接到订单的时期看生产,可把生产分为三种型态: (1)预先生产一预估(计划)生产型 这是先生产,后接到订单的方式。即在事前先掌握顾客的需求,然后决定式样,进行设计、筹备制造,产品完成之后再接单、发货的生产。它属于预估生产型。因此,这一类企业应该选择推进式生产系统。 这一类的企业,在市场需求变动大,新产品竞争激烈时,就会产生很多问题。 为此,预测实际化、生产均衡化、产品开发安定化与迅速化,是改善的要点。 (2)接单生产一个别订货生产型。 接到订单之后再生产的方式,称之为订货生产型。这是接到订单后,再决定式样,然后设计、筹各制造的型态。因此,这类企业应该选择拉动式生产系统。 这类企业很难做预测,经常发生突然接到订单或紧急订单的情形,品种、产品样式时常变更,作业程度不安定等都是问题所在。 改善要点是:估计的正确化,零件、材料标准化,交期管理彻底化,作业流程化及在制品数量的缩减。 (3)零件预先生产一混合生产型。把生产一分为二,介于零件、半成品与成品之间,即先做零件的预估生产,而成品则待接到订单再生产,基本上属混合生产型。因此,对于这类企业的生产系统的选择也应该一分为二,即对于零件的预估生产,应该选择推进式生产系统;而对成品的接单生产,则应选择拉动式生产系统。 这种方式的问题在于交期短,品种增加,在制品库存大,操作率低。 解决方法:改为小批次生产,作业安排单纯化,加工和装配同期化,生产流程化与标准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