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业要想实施
精益生产首先要对精益生产有一个正确的认知,员工对此有了认知才能更好的去实施,甚至是自主管理,只有全员参与才能将改善进行到底。
推进
精益生产首先要树立如下几个基本认知观:
1、改善是基于需求而产生的
1.1改善要基于现地现物。改善需要明确问题,问题需要描述清楚,切忌宏观大论;
1.2改善的目的要明确,目标要清晰。目的明确大家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干,目标明确了,努力的方向也就确定了。
1.3设定改善评价指标。评价指标要界定清楚,便于项目成员的努力能有效地进行衡量;
2、精益不仅要做能做的事情,还要向不能做的事情发起挑战
改善不能基于表象的改善,更要深入挖掘表象内的真象。表象通常容易做,不少人也喜欢去做,但精益要求的不仅仅是做表象的改善,还要通过表象的改善与探秘,对影响企业的真正的顽固问题发起挑战,从而改变企业对真象的认知。精益是通过挑战来认识真象的,也是通过挑战,让企业成员充分认识“能”与“不能”、“行”与“不行”认知的。
3、改善需求全员参与
3.1全员的范围很广泛:既包括管理决策层,也包括中基实施层,更涵括作业操作层;不少企业在推进精益时,始终认为精益=生产,一直认为是生产部门的事;更有人认为精益是实施项目组的事,与其他人员无关。不理解全员参与的概念,在实施过程中就很难统一认知,一旦遇到障碍,就会形成“你们”与“我们”两个特别清晰的立场。
3.2尽可能多的让作业的人共同参与。改善是围绕现地现物所进行,故每天作业的人员尽可能多地参与改善活动,可以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。
4、彻底追求真实的原因:5why分析法
4.1对于结果或期望没有达到预期的时候,要善于寻找真正的原因。不少企业在推进精益改善项目时,在不同阶段均会表达出不满意。但对这些不满意,很少进行过认真检讨,彻究真实原因,故也始终无法获得改善的真谛。
4.25why分析法,不是问人,而是要去问物( 地 物)。对于缺乏走动习惯的企业领导层来说,更多的是问人,而不是问物,故真实的原因往往难以找到。即便找到了,也只是翻译过的表象。
5、想到了就马上要行动
5.1巧迟不如拙速(坐而言不如起而行)。如果只有60分,就立即行动,这是改善的真谛。真谛理解容易,但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,因为拥有审批权限的人,“巧迟”与“拙速”他们通常选择前者。
5.2不能判定时可以先尝试。一时之念不一定正确,但如果不尝试,就连验证的机会也没有了。改善需要鼓励尝试,鼓励尝试其实就是鼓励行动,容许成员有条件地“犯错误”。
解决思路:
1.改进生产流程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,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,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。
(1)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。假如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,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,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,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。因此,必须把“出错保护”(poka-yoke)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,也就是说,从产品的设计开始,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,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,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。
(2)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。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。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,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,使得生产线路长,生产周期长,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,导致生产成本很高。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,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,并且做到尽可能的紧凑,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,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,节约生产时间。
(3)消灭库存。把库存当作解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如同饮鸩止渴。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,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,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。在精益企业里,库存被认为是zui大的浪费,必须消灭。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“批量生产、排队供给”为单件生产流程(l-piece-flow)。在单件生产流程中,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,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。理想的情况是,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。实现单件生产流程和保持生产过程的流动性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:同步——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,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,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。平衡——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,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,一会儿又过低。但是,在某些情况下,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,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。
实施单件生产流程、同步和平衡这些措施,其目标是要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(takttime)相匹配。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,也可以认为市场的节拍或韵律。在严格的按照takttime组织生产的情况下,产成品的库存会降低到zui低限度。
2.改进生产活动仅仅对生产流程予以持续的改善,还不足以实现精益化生产,还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流程中的个别活动,以更好的配合改进过的生产流程。在没有或很少库存的情况下,生产过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。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,必须通过减少生产预备时间,机器检修、待料的停工时间和减少废品的产生。
(1)减少生产预备时间。减少生产预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,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预备活动,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,列举生产预备程序的每一项要素或步骤,
辨别哪些因素是内在的(需要停机才能处理),哪些是外在的因素(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处理)。尽可能变内在因素为外在因素。利用工业工程方法来改进技术,精简所有影响生产预备的内在的、外在的因素,使效率提高。
(2)消除停机时间。全面生产维修是消除停机时间zui有力的措施,包括例行维修、预观个性维修、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。
例行维修——操作工和维修工天天所作的维修活动,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。
猜测性维修——利用测量分析技术猜测潜在的故障,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。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,防患于未然。
预防性维修——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,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。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、严格的保养,适时更换零部件,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。
立即维修——当有故障发生时,维修人员要召之即来,随叫随到,及时处理。
由于在连续生产流程中,两道工序之间少有库存,若机器一旦发生故障,整个生产线就会瘫痪,因此消除停机时间对维持连续生产意义重大。TPM的目标是零缺陷、无停机时间。要达到此目标,必须致力于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,而不是仅仅处理好日常表现的症状。
(3)减少废品产生。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(比如设备、工作人员、物料和操作方法等),找出根源,然后彻底解决。此外,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。
3.提高劳动利用率提高劳动利用率,有两个方面,一是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,二是提高间接劳动利用率。
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要害在于一人负责多台机器,这就要求对操作工进行培训,培训的目的是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可以适应生产线上的任何工种。培训赋予了工人极大的灵活性,便于协调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。实现一人多机的前提是建立工作标准化制度。工作标准化是通过对大量工作方法和动作进行研究,以决定zui有效和可重复的方法。工作时员工必须严格的按照标准化进行,其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劳动的利用率的提高,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,因为出错保护和防止废品产生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采用,确保了每一项操作只能按照惟一正确的方法进行。